活動講者:哈佛商業評論管理講堂
活動日期:2011 /06 /28
活動重點說明:
- 個案主題[聚焦科技-多元化事業體的持續成長問題]
- 同場加映:6/24六月個案講座危機處理篇之「基本思維」
當時我的心得:
《獨家?!超想提的前情提要》
寫在個案講堂心得之前(雖然也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我偷寫了這段),正巧6/24參與了整個哈佛個案講座系列的首場「基本思維」,是由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林孟彥教授介紹哈佛個案教學的緣起、發展、目的等等整個思考脈絡,讓我對於哈佛個案研討的中心思想有了整體的初認識。
哈佛個案教學強調參與式學習法 (PCMPCL, Program on Case Method and Participant-Centered Learning),從2005年開始對亞洲學者進行分享,接著透過熱心的華僑促成後來幾年的推廣,打個岔一下~假如要把當天3小時的課寫完,說都說不清,只好簡略敘述一下囉!首先,先思考一個問題,哈佛大學商學院創立於1908年,首任院長 Edwin F. Gay認為企管教育應比照法學院「問題方法 problem method」的教學,假如您是院長,如何比照?如何進行?當你融入院長這個角色時,這個問題的背後還有很多一連串的提問,對,故事就是從這開始的…哈佛個案教學整體的教育體系是經過系列設計的,從個案挑選、內容的編寫到上課方式都有嚴謹的要件,希望學生站在決策者的角度來面對個案中的問題(個案是對實際狀況的描述,通常包含企業內某人或某群人所面對的決策、挑戰、機會或問題。),於是乎在特定的遊戲規則下,老師擁有豐厚的資源及培訓方式、哈佛的頂尖學生們也是在專注主動的氛圍下真槍實彈地學習著「獨立思考」,下面直接摘錄傳統個案教學跟哈佛個案教學的比較:
看完上面比較後,值得一提的是:哈佛對於個案的課程假如有多個班級(例如十個班級),會將課程安排在同一個時間,由十個教授在同時段進行,十個課程內容完全相同,結果將會產生十種不同的答案(板書)。且對於培育中的師資,會在每個班級開放名額讓教授直接參與課程,坐在課堂中(sit-in policy)觀察整堂課的引導及發展過程、甚至有提供該個案的教學小抄(小抄內會有引導的方式),有別於我們熟知的教學方式,教授各自準備、或是取得一套教材後自己靠自己的功力發揮,詳細內容請參考->相關參考資訊。
《終於要寫這次個案心得》
講完前情提要,回到這次真正參與個案,因為事先已經知道遊戲規則,加上一踏入教室看到的環境,開始有點點的期待,果然整場下來,腦袋轉個不停,腦細胞死了不少。
因為這篇心得讓我拖了兩個月還沒交…其他部門通通寫了許多心得,我也不知道大家還會不會看我寫的心得,奇怪,怎麼變成我自言自語碎碎念了,回到正題….所以…個案到底討論什麼?真心話是,要經過有人帶領一次這樣思考才能體會阿~~~╮( ̄▽ ̄)╭
蝦米?(⊙ˍ⊙)心得就寫這樣?斗膽的說實話……這種參與式學習就是要你能夠屏除成見地融入、親自參與,動動腦、聽聽別人的思維,也把自己很用力地陷入個案的角色來思考、提出自己的想法。這次整個兩小時內,我化身了一個組織的最高主管要作決策,實在是有夠無敵為難的,平常當我不是主管,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內心用個人主觀的看法去解讀上層的政策,現在主管換成自己,套句數學規劃求解,雖不能求得最佳解,但也要找到最適解(簡單說就是你會被N把槍逼著一定要有答案),問題是,現實世界中,有「人」的因素存在,複雜度不是數學公式算一算尋優解就好,組織成敗、利潤、人事等等各個面向都要顧到,實在有夠為難的,我想這就是小人物不懂大人物的哲理,透過個案學習,練習自己用不同層次的思維去看待事物,這是個很不錯的經驗,值得推薦給中心所有不分哪種角色只要是有需要思考的同仁(只不過沉默零碎碎念PS之..要真的遇到對的老師帶領才有效果),這樣不斷的練習演練後,相信可以增加思考的強度及多元性。
結論1:想要當決策者,先從獨立思考、客觀思考練起吧!!!
結論2:即使不當決策者,也可以從傾聽做起,慢慢增加思考的多元性。
PS.參與外界的課程,因為會有機會與以往不同領域的人接觸,也許對於他人很多觀點或是用字遣詞不是很能理解,但仍可以吸收不同領域的看法,是很不錯的喔!打開多元視野確實是我們要持續努力均衡一下的。